合肥市体育培训的政策最新规定解读
根据最新的政策规定,合肥市在体育培训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提升体育培训的质量和覆盖面。以下是详细解读:
1. 政策背景: 合肥市依据《安徽省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合体〔2022〕15号)和《合肥市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实施细则》(合体〔2022〕56号)等文件精神,制定了详细的体育培训政策。这些政策涵盖了培训机构的设立标准、培训内容、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多个方面。
2. 培训机构设立: 合肥市对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设立有严格的审核流程。例如,合肥鸿鼎体育有限公司等2家单位已成功获得合肥市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立核准书。
3. 资金支持: 根据《2023年合肥市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体育部分)》,合肥市对社会资本投资200万元以上的新建及改建文化场馆、体育园区(场馆),按投资额的20%给予最高200万元补贴。此外,对职业体育俱乐部参加全国联赛、社会力量承办国家级以上单项体育赛事或全国性大型群众体育赛事的,按参赛场次、赛事成本给予俱乐部和承办单位50万元100万元补贴。
4. 体育教育创新: 合肥市在中小学校中积极推广“1+2+N”的体育工作模式,即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实现校内锻炼2小时、创新N项课程教学项目。这种模式通过科学设计和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此外,合肥市还在努力打造“智慧操场”和“AI课堂”,通过建设数字体育教室、引入智能健身器材以及采用智能测评和体感交互模式,提升体育课堂的教育质量。
5. 阳光体育运动: 合肥市把发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促进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策略。2024年,合肥市开展了足球、篮球、排球等24项阳光体育运动,共有362所学校、3万名学生参与。通过建立班班赛、校校赛、区级赛和市级赛的“四级联赛”体系,合肥市进一步营造了“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的良好氛围。
6. 教师队伍建设: 合肥市通过增加体育教师招考岗位数、招募编外教师、培训全科教师、引进退役运动员以及与高校合作等多种方式,配足教学力量。2024年,全市专兼职体育教师增加了7174人,有效提升了学校体育教育质量。
综上所述,合肥市在体育培训方面通过严格的政策制定、资金支持、教育模式创新、阳光体育运动推广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措施,全面提升体育培训的质量和覆盖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合肥市体育培训政策最新规定解读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合肥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有序推进体育培训和活动的恢复。以下是对合肥市最新体育培训政策的详细解读,旨在帮助广大体育爱好者了解相关政策,确保安全有序参与体育活动。
一、恢复开放范围
根据合肥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发布的通知,自5月19日起,合肥市各级各类室内外体育培训和500人及以下的体育活动有序恢复开放。具体包括:
各级各类室内外体育培训(含晨晚练点、体育运动项目业余训练)
500人及以下的体育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马拉松、跨省跨境等大型聚集性赛事活动暂缓恢复。
二、落实主体责任
各体育培训机构和活动主承办方要严格落实合肥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有关疫情防控的要求,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具体要求如下: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日常疫情防控方案和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确保培训、活动恢复开放和疫情防控两不误
三、严格遵从指南
各体育培训和活动有序开放的同时,要严格遵从《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全市体育线下培训和活动恢复开放指南》。具体要求包括:
从业人员复工返岗前进行疫情防控知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培训
各类室内外培训和活动人员之间安全距离不得小于1米,人均运动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
按照参与人数和场地情况,错时错峰安排开展场次,防止人员大量聚集
室内体育培训和活动每日开展前后应打开窗户采用自然通风,每天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30分钟
恢复开放初期,各类体育培训的训练强度和训练密度不宜过高
四、加强服务指导
各县(市)区、开发区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主动作为,履行属地管理责任,积极做好辖区内体育线下培训和活动有序开放的宣传、服务和督查、指导工作。
五、其他注意事项
1. 参与人员需做好姓名、体温、进出时间和联系方式等信息登记工作。
2. 实行“安康码”核验,绿码佩戴口罩测量体温参与,黄码和红码人员及体温在37.3度以上者不得参与培训和活动。
3. 各类培训和活动要按照参与人数和场地情况,错时错峰安排开展场次,防止人员大量聚集。
4. 开展对象为中小学生的体育培训和活动要在活动场地外设置相对独立的接送人员等待场所,配备消毒设备,注意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
合肥市体育培训政策的最新规定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健身需求。广大体育爱好者在参与体育培训和活动时,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安全有序参与。